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常見過敏原
健康篇,  嬰兒肌膚疾病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避開4大食物過敏原,緩解肌膚癢

許多家長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只是嬰兒時期的過渡問題,長大就會自然痊癒,但實際上,只有 43.2% 的孩子能在 3 歲前完全緩解,部分仍持續受影響。

因此,與其抱持「等等就會好」的心態,不如積極找出可能的過敏原並調整改善。

在照顧異位性皮膚炎嬰幼兒時,飲食管理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研究顯示,特定食物過敏原可能會誘發或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因此,了解並避開這些食物,有助於緩解寶寶的皮膚不適。

本篇文章將重點介紹 牛奶、大豆、雞蛋、小麥 這四大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並提供交叉過敏食物與替代選擇,幫助家長在確保寶寶營養均衡的同時,也能有效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風險,讓寶寶的肌膚少一點癢,多一點舒適與健康!

嬰幼兒比青少年與成人更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因此許多家長誤以為這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小插曲,隨著年齡增長就會自然痊癒。

然而,統計數據顯示,只有 43.2% 的寶寶能在 3 歲前完全康復,38.3% 仍有部分症狀,而 18.7% 的孩子則持續受到影響。

因此,與其抱持「長大就會好」的心態,不如積極採取行動,避免可能誘發症狀的食物過敏原與環境刺激因子,才能有效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持續發作,幫助寶寶擁有更健康、舒適的成長環境。

研究顯示,在嬰兒時期透過血清 IgE 檢測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來測試對食物過敏原的反應,如果結果為陰性,則有 95% 的機率不會出現異位性皮膚炎。

但若結果呈陽性,則有 40~60% 的機率可能誘發異位性皮膚炎,顯示食物過敏原可能影響病程發展。

然而,單靠檢測結果並不足以確認某種食物是否為真正的誘發因素。

建議家長可透過【飲食健康日記】記錄寶寶的飲食狀況,並進一步透過【移除食物刺激試驗】來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最後再進行【口服食物激發試驗】,確認重新食用後是否會再度引發異位性皮膚炎。

這樣的方式能更準確評估食物過敏原,幫助家長做出更適合寶寶的飲食調整。

👉延伸閱讀:撰寫【飲食健康日記】3步驟,打造適合您的健康飲食

接下來將介紹 4 種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的常見食物過敏原,並說明這些過敏原的 交叉過敏食物 以及 可替代的食物選擇。如果發現家中寶寶對其中任何一種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應立即避免該食物及其交叉過敏食物,並適當提供替代食物,以確保營養均衡,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延伸閱讀:【看懂食品過敏原標示】4要點,避免食入過敏原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常見4大食物過敏原

▸ 牛奶

交叉過敏食物羊奶、馬奶

常見加工食品:嬰兒奶粉、成長奶粉、起司、優格、奶酪、奶油及布丁等

過敏原因:牛奶含有 18~20 種可能引發過敏的蛋白質分子,由於這些分子量較大,不易被嬰兒的腸道完全分解消化。當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穿過腸壁並被吸收時,可能會被免疫系統視為過敏原,進而在嬰兒體內引發過敏反應。

建議替代食物: 母奶、部分水解奶粉、完全水解奶粉及胺基酸奶粉,皆可作為替代奶品。這些市售奶粉的主要差異在於蛋白質水解的程度,也就是牛奶蛋白被分解後的分子大小。水解程度越高,分子量越小,過敏風險相對較低。至於應選擇哪種類型,則需根據寶寶對牛奶過敏的嚴重程度,建議諮詢小兒過敏免疫專科醫師,以確保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

小叮嚀:如果哺乳中的媽媽攝取了牛奶或相關奶製品,寶寶仍有可能在喝母奶後出現過敏反應。因此,親餵的媽媽在飲食上需特別留意,避免攝取可能引發寶寶過敏的食物。

👉延伸閱讀:【餵母乳寶寶也會過敏嗎?】寶寶可能出現的4症狀,及媽媽飲食的調整方法

▸ 大豆

交叉過敏食物:黑豆、毛豆

常見加工食品:豆漿、豆腐、豆花、豆皮、豆干、醬油、味噌、納豆及人工素肉等

過敏原因:大豆是少數能提供人體8大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來源,屬於完全蛋白質,僅甲硫胺酸(Methionine)稍嫌不足,因食物過敏反應多起源於蛋白質,所以引起過敏機會相對高。

小叮嚀:過去曾有家長認為嬰兒對牛奶過敏,就改餵喝豆奶,但其實豆奶無法提供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此外也是嬰兒常見的過敏原。

▸ 雞蛋

交叉過敏食物: 鴨蛋、鵝蛋、鵪鶉蛋

常見加工食品:布丁、蛋黃醬、蒸蛋、炒蛋、鹹鴨蛋、皮蛋、鐵蛋及蛋糕製品等

過敏原因: 蛋白裡常見過敏原是類卵黏蛋白(Ovomucoid)、卵白蛋白(Ovalbumin)、卵運鐵蛋白(Ovotransferrin)和溶菌酶(Ysozyme);蛋黃中主要的過敏原是卵黃生成素(Vitellogenin),這些過敏原因分子量大,在胃中不易被分解,所以容易引發過敏反應。

建議替代食物: 雞肉豬肉 ,皆可作為替代品。在台灣對雞肉及豬肉過敏的人口相對較少,兩者一樣富有高蛋白質,可替代大豆或是雞蛋作為人體重要蛋白質來源,平均30公克雞肉豬肉可提供與60公克雞蛋約等同的蛋白質含量。

小叮嚀:由於蛋白比蛋黃存在更多過敏原,所以建議嬰幼兒開始接觸雞蛋食品時,先從蛋黃開始食用,如果已經知道寶寶有過敏體質,建議延後給寶寶食用全蛋的時間,降低過敏發生的機率。

▸ 小麥

交叉過敏食物:黑麥、大麥

常見加工食品:麵包、吐司、饅頭、餅乾、麵條、水餃、比薩、燒餅、蔥油餅及醬油等

過敏原因:小麥過敏,常見由麩質(Gluten)所以起,是一種位於小麥胚乳中所含的麥膠蛋白(Gliadin)及麥角蛋白(Glutenin),這兩者已被證實會造成部分人出現小麥過敏(Wheat allergy)、乳糜瀉(Celiac disease)、非乳糜瀉麩質敏感(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NCGS)。

建議替代食物:米飯、玉米、地瓜、南瓜、馬鈴薯及藜麥,是很好的替代小麥食物來源。在麵食方面,可以選擇冬粉、米粉、粄條、米苔目等作為替代品。而在點心方面,市面上也越來越多標榜無麩質的產品,如米吐司、米麵包、米餅乾等。如果願意多花點時間,還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優質的無麩質點心與食譜,甚至親手製作,為家人提供更安心的選擇。

四大過敏原除了可能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或加重病情外,還可能引起其他過敏症狀,例如蕁麻疹、眼口鼻耳腫癢、血管性水腫、腹瀉、腸脹氣、嘔吐、喘鳴等。如果寶寶食用後出現這些症狀中的幾項,則更能確認該食物是過敏原。

在飲食調整方面,牛奶 建議改以水解蛋白奶粉替代,而其他三類食物(大豆、雞蛋、小麥)則建議暫時避免。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嬰幼兒隨著成長,對這些食物的過敏反應會逐漸減弱,通常 5~10 歲後便可慢慢開始嘗試重新食用,因此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LINE@:@bioyou (點擊加好友,專業諮詢服務)
FB:BioYou百沃優 (點擊按讚、追蹤)
IG:@touchbioyou (點擊追蹤)
客服時間:09:00 ~ 20:00 (週一至週五)

  • 小兒過敏免疫專科醫師/醫學博士推薦
  • 適用於異位性皮膚炎膚質
  • 適用於嬰幼兒、敏感肌膚、熟齡肌膚、懷孕媽媽
  • 無添加香精、精油、植物粉、色素、防腐劑
異位性皮膚炎適用-水漾皂
  • 小兒過敏免疫專科醫師/醫學博士推薦
  • 以100%純橄欖油製成
  • 寒冷冬季推薦使用
  • 親膚、低敏能使寶寶肌膚更健康

參考文獻

[1] Illi S, von Mutius E, Lau S, Nickel R, Gruber C, Niggemann B, et al. The natural course of atopic dermatitis from birth to age 7 year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13:925-31, 2004.

[2] Tamagawa-Mineoka R, Katoh N. Atopic Dermatitis: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ng Factors. Int J Mol Sci. 21, 2020.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