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褪熱疹6步驟,揮別肌膚癢
熱疹怎麼辦?常常是讓人頭疼又困擾的問題,現在就跟著百沃優一同來瞭解熱疹特徵及護理方式,來遠離熱疹癢。
常見的寶寶熱疹特徵:
熱疹好發部位:
每年六月起總會出現許多身上長疹子的嬰幼兒、孩童及成人,這些疹子又被稱為熱疹,好發於髮際、前胸、後背、頸部、腹股溝及腋下等皮膚皺摺處。身上疹子隨氣溫的升高會出現愈多之外,還會伴隨著癢及刺痛的感覺,因搔癢而抓破皮膚,輕則留下淺層傷口及累累疤痕,嚴重則可能導致皮膚的細菌或黴菌感染,對於患有熱疹者來說這真是個煩惱的問題,無不希望早日恢復健康光滑的肌膚。
熱疹的疾病進程:
熱疹(Heat rash)在醫學上有許多同義詞,俗稱痱子(Prickly heat),又稱為汗疹(Miliaria)。差別只在於汗腺堵塞的程度不同,有淺層、中層及深層合併輕微細菌或黴菌感染等。剛開始發生的熱疹呈現透明的微小顆粒,又叫晶形汗疹(Miliaria crystalline),這時候還不會癢;等到中或深層的汗疹形成,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痱子,原先會是小粒狀界限清晰的紅色粟粒疹(紅汗疹)(Miliaria rubra),隨著程度的加重而出現深粟粒疹(深汗疹)(Miliaria profunda)或是膿性粟粒疹(膿性汗疹)(Miliaria pustulosa),這時候就會讓孩子刺癢難耐,嚴重者還可能會有皮膚感染的風險。
熱疹好發季節及環境:
而熱疹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任何年齡的人也都可能長熱疹。但氣候上仍以炎熱夏季最常見,而年齡層則以嬰幼兒最容易發生,再來才是孩童及成人。嬰幼兒之所以容易發生熱疹,是因為他們的汗腺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當周圍環境的溫度過高時,無法有效的排汗,加上汗腺的開口堵塞,導致持續分泌的汗液積存在汗腺導管內,使表皮汗腺導管內壓力過大而破裂,汗液外滲至皮膚周邊組織,造成皮膚出現隆起而產生疹子。再加上包覆及穿著過多透氣性不佳的衣物、住家環境悶熱,空氣不流通及不當的乳液或護膚用品使用造成汗腺堵塞,都將加重熱疹的病徵。
消褪熱疹的護理方式:
- 保持肌膚乾爽:小量流汗時,應馬上用乾淨的濕毛巾擦拭,保持熱疹部位乾爽。
- 適當的洗浴︰若大量流汗時,建議應以30~37℃水把汗水沖乾淨,2歲以下嬰幼兒建議可以適度使用百沃優BioYou妍膚皂,2歲以上的幼童及成人建議使用百沃優BioYou清爽皂進行沐浴,重點是移除汗水對皮膚的刺激及避免清潔用品的殘留,並更換乾淨的衣物。
- 選擇透氣材質的衣服︰夏季可穿著透氣性較佳的紗布、棉或麻材質製成的衣物,較大的幼童甚至可選擇吸濕排汗衫。最主要的原則為隨氣溫低或高適當加減衣物,勿包覆及穿著過多的衣物。
- 保持室內通風︰可開窗讓空氣充份對流,或加上電風扇或冷氣的使用以保持舒適的體感溫度。如果在溼度高的下雨天(濕度>70%時),則可開除濕機,降低屋內濕度使環境及皮膚維持乾爽。
- 塗敷藥膏︰若真的很不舒服或熱疹實在太嚴重,可以請醫師診斷是否需要類固醇藥膏或抗生素藥膏來治療,並遵照醫囑於熱疹處適當塗敷藥膏。
- 避免塗抹護膚用品︰如乳液、乳霜及嬰兒油等護膚用品,會使得汗腺更加堵塞而加重熱疹的嚴重程度。
只要確實遵照上述方式進行照護,保持通風的居家環境,避免高溫悶熱,讓汗水能順利排出,通常1~2天熱疹很快就能痊癒。
痱子粉使用注意事項:
至於具有爭議性的痱子粉,到底該不該給寶寶使用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提醒家長使用痱子粉時要注意的事項如下:
- 不要直接將粉末倒在皮膚上,應先倒在手上或是粉撲上,進而再塗敷在寶寶的皮膚上,除了可以控制用量外,也能避免粉末亂飛。
- 使用痱子粉時需將皺摺處拉開,再輕輕撲敷痱子粉於易流汗部位。
- 需要避開寶寶的眼、耳、口、鼻及私密部位。尤其是女寶寶要盡量避開會陰部以免痱子粉會跑進去深部造成感染或過敏反應。
- 不要在寶寶出汗時或是剛洗完澡後立刻塗上痱子粉。因痱子粉容易吸水,而當汗水和痱子粉混和後,容易結成顆粒或塊狀。尤其此時的毛孔呈現張開的狀態,痱子粉的顆粒或塊狀除了會造成毛孔堵塞之外,還會在寶寶嬌嫩的皮膚上摩擦,如此不僅無法防止長痱子,反而更增加痱子的發生機率。
- 若是寶寶的手碰到了痱子粉,記得將寶寶的手清洗乾淨,別讓寶寶誤食到痱子粉。
延伸閱讀:預防尿布疹6策略,再現蜜桃美臀
延伸閱讀:異位性皮膚炎,呵護5步驟,再現健康美肌!
【百沃優BioYou】優質冷製皂
LINE@:@bioyou (點擊加好友,專業諮詢服務)
FB:BioYou百沃優 (點擊按讚、追蹤)
IG:@touchbioyou (點擊追蹤)
客服時間:09:00 ~ 20:00 (週一至週五)
2歲以下嬰幼兒熱疹肥皂推薦:百沃優【妍膚皂】
- 小兒過敏免疫專科醫師/醫學博士推薦
- 嚴選天然植物油及科學研發精心調配比例製成
- 親膚、低敏能使肌膚更健康
- 無添加人造香精、精油、人工色素、防腐劑、植物粉
百沃優BioYou關心您
One Comment
Pingback: